| 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
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延安市 > 子长市主页
〖子长市简介〗
子长市,由陕西省直辖,延安市代管 ,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北依横山区 [2],东接子洲县、清涧县,南连延川县、延安市,西邻安塞区、靖边县,介于东经109°11′58″—110°01′22″,北纬36°59′30″—37°30′00″之间,总面积2405平方千米。县城距延安市93千米,距省城西安市430千米。子长禹贡时属雍州之域,原名安定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改名为子长县,是谢子长的故乡,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东征的出发地,土地革命后期为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建国后定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先后有10名子长籍军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素有“红都”和“将军县”之美誉。截至2018年,子长县辖1个街道,8个镇 [4],常住人口22.07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4.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2.71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7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2:63.5:30.3,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为51885元。
〖子长市特产〗
黄煎
硬糜子去壳,用水浸泡、沥水、磨粉、过箩,四分之一面粉用开水烫成煳放在锅中蒸熟,将蒸熟的面煳和剩余的面粉和在一起,放入盆中发酵,发酵好后加适量碱水,用水和成面煳待用。将黄煎鏊(黄煎鏊呈圆形,锅底中部向上凸起,以便面煳自动平铺锅底)放到火上,在锅底摸适量的食用油,以防粘锅,待油热后,舀一小勺和好的面煳倒
子长油糕
油糕又叫年糕、枣糕,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用软糜子和硬糜子去壳,加少量硬糜,加水浸泡、沥水、磨粉、过箩,然后分层放入笼中蒸熟后出锅,放在面板上,手蘸凉水揉,将糕揉成软而均匀的面团为止。然后压成半公分厚的饼状,将煮熟的大枣去核剁成枣泥,摊到压好的糕饼上,卷成糕卷,然后切成半公分厚的薄片或
黄糜馍
用硬糜子去壳,加水浸泡、沥水、磨粉、过箩,四分之一面粉用开水烫成煳放在锅中蒸熟,将蒸熟的面煳和剩余的面粉和成面团,放入盆中发酵,发酵好后加适量碱水,取一小块面团(和蒸馍般大小),用两手掌挤压成饼状,包入备好的豆沙馅、枣酱,放在笼上蒸熟取出即可食用。色泽金黄、细腻软甜,味道极佳。信息来源:子长人民政府
子长油馍馍
用软糜子和硬糜子去壳、按一定比例浸泡、沥水、磨粉、过箩,四分之一面粉用开水烫成湖放在锅中蒸熟,将蒸熟的面煳和剩余的面粉和在一起,放入盆中发酵,发酵好后加适量碱水,面团掐成小块放在笼布上摊制成一个个中间有孔像金钱一样的小圆饼,入油锅炸至红褐色即可,油馍馍色泽金黄、细腻软甜,味道盛佳。过去只在春节前制作
瓦窑堡煎饼
瓦窑堡煎饼, 因文火摊煎而得名,为子长县风味小吃,在陕、甘、宁、晋一带颇负盛名。瓦窑堡一带居民于明末清初印以煎饼为食。民国时期瓦窑堡为陕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瓦窑堡煎饼以其饼薄、个小、味道独特备受本籍人士青睐,以至有“不吃煎饼不算到过瓦窑堡”的美谈。建国后不断更新工艺,调味品广
风味西川炖羊肉
子长县李家岔乡、安定镇、石家湾乡等地草原中生长大量的地椒草(又称“百里香”),羊只长期食用后,肉质香而无膻味。可作爆炒羊肉,也可清蒸羊肉。炖食时,连骨剁成块状。置入冷水内,文火炖烂,加入食盐、花椒、辣椒、生姜、大葱等调料,即成“炖羊肉”,其味道鲜美,荤
〖子长市景点〗
子长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
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位于延安市子长县栾家坪乡十里铺村。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后,在红15军团兵工厂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央红军兵工厂。厂长郝希英,政委周鉴祥,党支部书记赵俊。厂址设在瓦窑堡城西十里铺(今属子长县栾家坪乡)。兵工厂下设翻砂、烘炉、机械、木工、制图、-、完成等生产部门。该厂
光华制药厂遗址
光华制药厂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拐峁村。光华制药厂于1939年3月成立,厂址在延安城东17公里处的拐峁村(现宝塔区李渠镇尔村)。厂长由越南华侨青年医师梁金生担任,建厂初期仅有35名工作人员。该厂当初的主要任务是开发边区中草药,精制各种中成药,对历史悠久的中药学进行研究和改造。1936年光华制药厂
西北铁厂旧址
西北铁厂旧址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芽坪村。1943年,边区政府工业局在芽坪村筹建子长炼铁厂,时有工人25人,学徒11人。1944年投产,日炼铁150公斤。后因技术不过关停办。1947年11月,陕甘宁边区建设厅工合办事处在芽坪村子长炼铁厂的基础上兴办小型铁厂西北铁厂。时有职工500名。一部分工人炼铁
水沟坪中央红军医院旧址
水沟坪中央红军医院旧址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水沟坪村。193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机关进驻瓦窑堡。此后,西北军委决定恢复创办红军医院。同年12月,由军委卫生部领导,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很快在瓦窑堡城外水沟坪村动员一李姓大户,腾出了居住的15孔窑洞,建立了瓦窑堡中央红军医院。医院的迅速创
《红色中华》报社遗址
《红色中华》报社遗址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中山街。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初为周刊。1935年11月25日,《红色中华》报社在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中山街原民教馆复刊,出版第241期,为四开油印,不久与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办的《苏维埃报》合刊,仍名为《红色中华》,报社由
中共陕北省委旧址
中共陕北省委旧址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米粮山社区。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陕北苏区的行政区划及领导机构做了相应的变动。撤销了中共陕甘晋省委,把苏区划分为陕北省、陕甘省(以下寺湾为界,下寺湾以北为陕北省,下寺湾以南为陕甘省),并设立了3个特区。分别成立了中共陕北省委、中共
〖子长市人物〗
徐晓兰
徐晓兰,女,陕西子长人,汉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毕业,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委,致公党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第四届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袁宗清
袁宗清,1914年9月出生,陕西省子长县史家畔乡渔岔村人。1934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1936年春,袁宗清任陕西延川县独立营营长兼教导员。1937年2月,袁宗清任米脂县武装部部长。(二)1938年,袁宗清任陕北警备3旅供给处主任。(三)解放战争时期,袁宗清曾任第一野战军第4军后勤部部长。西
路文昌
路文昌,1906年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路家寿林的一户农家。他9岁丧父,和一姐、一妹由母亲养大。路文昌先后在本县王家沟、大王庙上小学。他的老师叶延荣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在教书中给了这些山村穷孩子们不少启蒙,使他们心灵中铭刻了“压迫”、“剥削”、“革命”、“反抗”这些新鲜的语汇。1930年
井田
井田同志生平(1919-2006)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技侦战线和我国船舶工业的优秀领导干部,红军老战士井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6月19日5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井田(曾用名:井润田),男,汉族,陕西省子长县人,1919年12月2日出生,1935年9月参加
张华生
张华生同志生平(1918-1988)红军战士、离休老干部、原浙江省公安厅顾问张华生同志,因病久治无效,于1988年8月24日21时35分在浙江医院逝世,终年71岁。张华生同志是陕西省子长县人。1918年1月生,1934年11月参加革命,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陕北红军
薛秀川
薛秀川,1920年生,陕西子长县人,1934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董事会董事(正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于2012年7月14日0:35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张长胜
张长胜,男,1921年生,陕西子长县人。193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原党组成员。1982年12月离休。(享受省级医疗待遇)。2012年10月18日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91岁。
南怀礼
南怀礼,男,汉族,1909年9月出生,陕西省子长县人,1933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陕北解放区乡土地部委员会委员、区土地部部长、陕北民政处科长、延长县县长、陕西省重型机械厂副厂长、省机械工业局主任、宝鸡地委监委书记等职。1962年任宝鸡地委监委书记。1980年6月离休
杨鸿章
杨鸿章,男,1925年4月出生,陕西子长人。1940年9月参加革命,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青救会干事,完小校长,游击队指导员,地委宣传部干事,1950年后任县委副书记,省党校副校长、党委书记,陕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副书记、副校长,省劳动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中共陕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汪玉成
汪玉成,1917年1月出生于陕西省子长县,1937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西省子长县保安团、靖边保安团副班长、班长,延安警卫团八营班长、排长、连长,宁定县35团警卫连连长,公安59团2营参谋长、营长,贵州省贵阳市公共汽车公司副经理、经理、党支部书记、贵阳市运输公司经
史梓铭
史梓铭,1917年9月生,陕西省子长县人。1933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子长县区委、定边县委书记,中共庆阳县委组织部长,驿马关县委书记,镇原县委副书记。1940年10至1942年10月任中共新宁县委书记。后任新正县、关中分区中心、北安、兰西县委书记。
张文化
张文化(1879-1947),祖籍陕西省子长县安定镇张家巷,后随家迁居张家坪。自学成才的地方名医。清光绪五年(1879)生。幼时因无力上学,常常混于学童中偷学,先生为其诚所动,免费收其入学。后为生活所迫,辍学务农。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首组织廖公桥、高家沟,侯家坬等村村民从张家坪引自流水灌溉,